北京-上海-广州-深圳-新译通翻译(服务)有限公司
■新译通医疗翻译公司
中华医史几千年,医疗这个字眼是在近几十年才出现,其实这是为了与国际接轨而新生成的字眼,之前大多使用治疗。然医疗也包含保健内容。健康是人们所共同追求的,但疾病也一路伴随人生。每人都会有生老病死,这是无可厚非的。
改革开放30年来,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全区城乡的医疗卫生网已基本建立,西藏人民的医疗保健条件明显改善,健康水平显著提高,人均期望寿命由解放初期的36岁,提高到了现在的67岁,人口从解放初期的100万,增长到现在的284万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,有力地促进了西藏生产力的发展,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、社会局势稳定、民族团结、边防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旧西藏,医疗卫生事业极端落后,全区只有3所藏医机构,没有一张病床,西医西药几乎是空白。从业人员不足百人,主要为达官、贵族和上层僧侣服务,广大劳动人民有病得不到医治。 改革开放以来,我区医疗卫生工作经历了一个逐步调整、改革和完善的过程。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全民供给型免费医疗,逐步过度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公、免费医疗。1993年,在邓小平同志“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”等重要理论的指引下,打破了旧的公、免费医疗制度的束缚,实行“减、免、收”政策,打破了单一依靠国家财政投入的旧的运行机制,建立了国家、集体、个人多方筹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医疗卫生经济新体制。全区“九五”末的医疗收入比改革前的1992年增长8.5倍。西藏医疗卫生经济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。 和平解放至今,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总投入达到171623万元,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的投入占总投入的99.6%。到2007年底,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39个,床位7127张,从业人员10635人。
西藏和平解放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国家已累计拨款18亿多元用于发展西藏医疗卫生事业,其中,每年用于农牧民的医疗补贴超过2000万元。百万农牧民受惠于农牧区医疗制度。 1997年,根据《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》,提出了在免费医疗基础上建立和推行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路,1998年开始在22个县进行试点。通过推行合作医疗制度,建立起了大额医疗费用分担机制,有效解决了农牧区缺医少药问题。 以免费医疗为基础,以政府投入为主导,家庭账户、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得到不断补充和完善。免费医疗标准从1993年的年人均5.5元,提高到了2008年的年人均140元。近10年来,国家、自治区用于农牧民免费医疗的经费达10多亿元。 1992年至1998年,在中央关心支持下,西藏开始实施农牧区医疗卫生事业“三项”(乡卫生院、县卫生站、县妇幼保健院)建设计划,1998年至2007年,中央进一步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,仅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累计就达到9.85亿元,新建和改扩建自治区及6个地区血液中心、65个县卫生服务中心、474个乡(镇)卫生院、3个地区藏医院、6个地区紧急救援中心、7个地(市)和73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,配备了基本医疗设备,为72个县配备了巡回医疗和计生服务车。 以农牧民为重点,促进妇幼保健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。到目前,农牧民孕产妇在各级医疗机构住院分娩发生的费用,可以在大病统筹基金中实报实销。通过采取各种措施,全区消毒接生率和住院分娩率分别由1989年的10.61%和2.9%,提高到了2007年的72.31%和43.26%,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由2000年的466.88/10万和35.28%。,下降到了2007年的254.6/10万和27.1%。。
改革开放30年来,全区卫生部门始终坚持把预防为主作为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,使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、地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。 1986年至今,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以疫苗控制疾病的“儿童计划免疫”工作,初步建立了较牢固的儿童免疫屏障,使全区的儿童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。从2003年开始,国家投资8000余万元,完成了全区范围的区、地、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。相继建立了疫情网络直报系统。加强了鼠疫监测。开展全区碘缺乏病防治工作。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全区大骨节病防治试点工作。全区传染病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由1990年的910.84/10万和9.91/10万,下降到了2007年的284.05/10万和0.68/10万。 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、科研、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,广大人民群众拥有了良好的就医环境和条件。各级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,医院诊疗人次和床位率显著提高。2007年全区医院总诊疗437.9万人次,入院人数 103980人次,床位使用率56.58% 。 联系方式(请点击各地公司就近垂询)
中国 北京
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 长沙 武汉 重庆 成都
翻译领域 |
翻译语种 |
|
|